小說:活在明末夾縫中作者:老妖花時間:2020-12-17 17:38:10
時間進入了九月,唐溪東暗暗焦慮,距離秋種的時間越發(fā)近了。
山下有一條從山間谷底流淌的小溪,但距離山寨還有一段距離,山寨吃水都是靠人下山挑水,很不方便,唐溪東考慮到以后梯田上種上糧食之后,也要用水澆地,于是又和柳蓮清商量,不如在山下打兩口深井,這樣也能省點事。
商隊等不來,但不能因為等著對方便什么也不做,煤窯采出的煤已經(jīng)足夠供應山寨使用,于是便暫時停產(chǎn),把青壯調下山腳,在山腳打井。
因為距離小溪不太遠,又是靠近山腳地勢低,所以用了三天的時間,兩口深井已經(jīng)挖出水來。
吃水也省了不少事。
唐溪東的規(guī)劃中,等以后大棚種植搞出來,便在山道的青石平板上鋪一條軌道,沒有鐵料,暫時先用木頭制作,到時做個軌道,再做個木輪車,那樣把水桶放在平車上,很輕松就可以推上山。
巡查隊沒有等到消息,入城購買鹽巴的賴二子卻打聽到新消息。
亢家商隊傳回的消失,最多一個月就可以回到平陽城。
唐溪東雖然不知道柳蓮清的打聽的消息如何來,但顯然這個女人也不簡單,在城中定然安置著探子。
既然還有一個月,唐溪東心里有了底,便準備先把大棚種植做出來。
于是傍晚,趁著吃飯的時間,唐溪東把柳蓮清、鄧大虎、劉大狗邀請到一起。
開始說著自己來自后世的計劃:大棚種植。
“如今山陽已經(jīng)開墾出三道連片梯田,這些田荒在那里也不是個事,山寨靠打劫搶來的糧食畢竟不長遠,所以我想讓大家把田地再撿起來。”唐溪東點明自己的想法。
“梯田荒著確實可惜,可是這兩年干旱少雨,秋冬更是寒冷,種下糧食也是糟蹋了,到了明年一樣顆粒無收?!编嚧蠡u頭說道。
“唐公子有辦法?”劉大狗倒是看出了唐溪東的意思,身子往前一探,好奇的問道。
旁邊柳蓮清也盯著唐溪東,見識了唐溪東搞出來的這么多東西之后,三個人現(xiàn)在對于唐溪東的能力是極為佩服。
“倒是還真有了法子,應該有八成把握,我看如今商隊的消息也確切還有一個月才能到,不如先把地種出來,畢竟秋種的時間到了,如果推遲了,即便有法子種出糧食也不趁天時。”唐溪東看著三人說道。
“如果唐公子真有辦法,那還真是好事,可否將法子講出來,大家一起參詳參詳。”鄧大虎還有一些懷疑。
“講卻是講不清的,不如這樣,先讓大伙把手頭的事情停下來,明日根據(jù)我的安排先在最上面那道梯田試試看,種上糧食看看情況,等待亢家商隊的糧食到手了,如果方法可行,到時候再擴大種植?!碧葡獤|想了下,心里也不是很肯定一定能種出糧食,于是提出找塊地先試行一下。
三個人經(jīng)過商定,這樣便是最保險的了,于是皆點頭答應。
于是第二日,在唐溪東的帶領下,整個山寨除守寨隊、燒磚、盤炕之外的其他人,齊齊聚在廣場上等待著分工。
唐溪東拿著手中的白紙,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小字,還有一些簡體畫。
這些都是他準備好久的東西。
唐溪東先是派人在廣場上派人蓋兩個大茅廁,男女分開,這是為了收集耕地的肥料。
接著便開始在第一道梯田上開始準備蓋大棚。
當唐溪東提出大棚種植的時候,基本上山寨上下沒人相信,像蓋房子一樣把地圈起來就能種出糧食?
很多人低聲議論,這一次書生純屬是胡來,要比種地,十個書生也不是他們這些種了一輩子地的農家人對手。
連帶著柳蓮清等人也變得含糊起來。
但唐溪東態(tài)度很堅決,直接把之前他做出來的火炕、磚窯、煤窯、煤球拿出來說事,大家之前還不是都沒見過,也沒干過,最后還不是可行?
于是,含含糊糊的眾人也就由著唐溪東開始折騰,反正成不成都是幾天的功夫,材料都是現(xiàn)成的,如果真成了那便是天大的好事。
于是唐溪東帶著山寨的泥瓦匠,沿著梯田,丈量土地,打基礎。
唐溪東的想法基本上與后世的大棚種植原理相同。
天氣寒冷,那就砌上圍墻圍起來,沒有塑料布,那就拿樹枝糊泥搭個頂棚,再在梯田邊盤上火炕。
在唐溪東的指導下,泥瓦匠開始沿著梯田的內側和外側地壘邊上,蓋了兩排長長的三七墻,墻只有一人高,中間是中空的,考慮到墻體的穩(wěn)定性問題,中間并沒有全部做成中空,而是只是靠近梯田的墻體下方五十公分做成中空,上面封住,隔上三米做一個煙筒便可以。
墻體留口,之后用來盤爐子用。
在唐溪東的指導下,梯田被磚砌的墻體圍起來。
接著,唐溪東把少年們拉過來,先開始靠著墻盤爐子,除了靠墻的地方,唐溪東害怕溫度還是不足,便在梯田上每隔十米,在梯田中間再一邊盤一個爐子,然后爐子的煙道橫在梯田上,接上兩邊中空的墻體,再由墻上的煙筒把煙霧盤出去。
看上去像是圍起來的梯田,再被兩邊的墻和兩道橫著的煙道分割成一個個方塊,每一個方塊都是十米寬窄,前后左右的中間都各盤上了一個爐子。
墻體和爐子蓋好之后,唐溪東便開始讓人把之前砍伐好的樹干拉過來,在兩道墻上用樹干架上,看上去像搭房梁一般。
因為梯田里邊與外邊之間太寬,唐溪東不得不再讓泥瓦師傅在梯田中間壘上磚柱,用來支撐屋梁。
屋梁搭好之后,便剩下最后的棚頂。
這個時代沒有塑料布,連寬大的布匹都沒有,唐溪東只能想土辦法。
之前砍樹時,留下的小樹干加上連著的樹梢,用石碾子壓平,然后鋪在房梁上,再撒上不薄不厚的泥漿。
泥漿沒有全部灑滿,還留著密密麻麻的孔眼,大小不一。
這些孔眼有著大作用,一是用來照射陽光,二是萬一冬天下雪,爐火一烤,雪化成的水便能自然的澆在田地上。
前后花費七天的時間,一座大明特色的大棚便出現(xiàn)在唐溪東眼前。
接下來就是正式開始試驗的時候了。
山寨的糧食不多了,于是唐溪東便準備先找兩小格梯田來試驗。
正式種植之前,要做好準備工作。
提肥,這對于這些老農民來講是一件很新鮮的事,其實就是挑著糞便灑在梯田里,等到晾干之后,再撒上提前漚好的枝葉泥污,最后把土地人工翻一遍。
選種,對于山寨的眾人來講也沒有聽過,唐溪東帶著婦女進了山寨儲存糧食的屋子,把麥子倒出來,然后專檢顆粒飽滿完整的麥粒。
撿出麥粒,等待梯田翻過,唐溪東再派人先挑水澆地,而后等待梯田干過,便開始下種。
下種的這一日,山寨上不管是守寨隊還是其他人都來了。
圍在梯田邊,雖然看不見,但守候著進去下種的人。
不管他們心中多懷疑,不可否認,在這些人心中,是希望種出糧食的。
家有余糧,心中不慌!
活在這個時代的普通百姓,都餓怕了。
完成這一切,接下來便剩下指定專人,每日日夜間隔燒火,不定時的澆地了。
最后,大家能做的便是等待,等待麥苗出來,等待活下去的希望。
手機上閱讀
點擊或掃描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