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本書小說閱讀網(wǎng)
當前位置:首頁>歷史>穿越之我為皇者小說最新章節(jié)(小輝哥愛你)全文免費閱讀

第十一章 恩科初定

小說:穿越之我為皇者作者:小輝哥愛你時間:2020-12-17 17:42:25

  第十一章恩科初定

  與一干大臣用過膳,王維便和他們就恩科之事再次展開了討論。回想起一干大臣吃中午的簡陋的飯食的難以下咽的模樣,王維就忍不住的樂,這幫子養(yǎng)尊處優(yōu)的主,也該試試吃糠咽菜的感覺……

  前世的時候,王維只聽說過科舉、恩科之名,而不知道其具體的流程。如今算是明白了,原來科舉與恩科這么復雜!

  恩科就是朝廷加恩赦免科賦。

  宋時科舉,承五代后晉之制,科舉制度每三年舉行鄉(xiāng)、會試,是為正科。遇皇帝親試時,可別立名冊呈奏,特許附試,稱為特奏名,一般皆能得中,故稱“恩科”。恩科始于宋。明、清亦用此制。清代于尋常例試外,逢朝廷慶典,特別開科考試,也稱“恩科”。若正科與恩科合并舉行,則稱恩正并科。

  明朝的科舉制度異常鼎盛,然而科舉制度并非自明朝起,但卻在明朝發(fā)揚光大,說來真是有趣,唐宋時雖有科舉,但錄取名額十分之少,一科往往只取幾十人,到了明朝一科往往取數(shù)百上千人?。ó斎?,這也為大明的冗官冗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(chǔ)。)

  科舉的歷史悠久,產(chǎn)生于隋朝,完善于唐朝,改革于宋朝,中落于元朝,鼎盛于明朝,甚至可以說科舉制度主宰了明朝!

  秦朝以前,人才的選拔采用“世卿世祿”制度,后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。西周時,天子分封天下。周禮之下,社會階級分明。管理國家由天子、諸侯、卿、士分級負責。而各階層依照血緣世襲。到了東周,穩(wěn)定的制度開始崩潰,于是有“客卿”、“食客”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的國君服務(wù)。

  而到了漢朝,分封制度逐漸被廢,皇帝中央集權(quán)得以加強?;实蹫楣芾韲?,需要提拔民間人材。當時采用的是查舉制與征辟制,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?zhèn)涞娜瞬模笳呤侵醒牒偷胤焦俑蛏鐣鞅偃瞬?。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,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,這便是秀才與孝廉的由來了。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準則,雖有連坐制度,但后期逐漸出現(xiàn)地方官員徇私,所薦者不實的現(xiàn)象。征辟制也存在著種種弊端。

  至魏文帝時,陳群創(chuàng)立九品中正制,由中央特定官員,按出身、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,分為九品錄用。晉、六朝時沿用此制。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改良,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(quán),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。但是,這制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。

  魏晉時代,世族勢力強大,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,后來甚至所憑準則僅限于門第出身。于是造成“上品無寒門、下品無士族”的現(xiàn)象。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,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,影響皇帝的權(quán)力。

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。

  隋朝統(tǒng)一全國后,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(jīng)濟和政治關(guān)系的發(fā)展變化,為了擴大封建統(tǒng)治階級參與政權(quán)的要求,加強中央集權(quán),于是把選拔官吏的權(quán)力收歸中央,廢除九品中正制,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,他令"諸州歲貢三人"參加考試,合格者可以做官。大業(yè)年間,隋煬帝還設(shè)置明經(jīng),進士二科,并以“試策”取士,這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!

  一般人只知道隋煬帝楊廣的荒淫無度、窮兵黷武,卻不知道他其實也是一個雄才大略之人??婆e便是其首創(chuàng),他執(zhí)政的年間,更是開挖了大運河,向高句麗用兵等一系列的大政。可以說如果他單干其中一事,這就是善政,但他太自大了,將這一系列的事聚在了一起干,變成了惡政,耗費國力太甚,以至于隋朝滅亡。

  ‘進士’一詞初見于《禮記·王制》篇,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。當時主要考時務(wù)策,就是有關(guān)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,叫試策。這種分科取士,以試策取士的辦法,在當時雖是草創(chuàng)時期,并不形成制度,但把讀書、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(jié)合起來,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。

  元朝滅亡后,明王朝建立,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。明代統(tǒng)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,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。

  明代以前,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。到了明代,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。

  明代入國子監(jiān)學習的,通稱監(jiān)生。監(jiān)生大體有四類:生員入監(jiān)讀書的稱貢監(jiān),官僚子弟入監(jiān)的稱蔭監(jiān),舉人入監(jiān)的稱舉監(jiān),捐資入監(jiān)的稱例監(jiān)。監(jiān)生可以直接做官。特別是明初,以監(jiān)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。

  明成祖以后,監(jiān)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,卻可以直接參加鄉(xiāng)試,通過科舉做官。

  參加鄉(xiāng)試的,除監(jiān)生外,還有科舉生員。只有進入學校,成為生員,才有可能入監(jiān)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。明代的府學、州學、縣學、稱作郡學或儒學。凡經(jīng)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、州、縣學的,通稱生員,俗稱秀才。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,也叫小考、小試。童生試包括縣試、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。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,學政又名提督學院,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。院試合格者稱生員,然后分別分往府、州、縣學學習。考取生員,是功名的起點。一方面、各府、州、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,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(jiān)成為監(jiān)生。一方面,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、科考兩級考試,按成績分為六等??瓶剂幸弧⒍日?,取得參加鄉(xiāng)試的資格,稱科舉生員。因此,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。

 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(xiāng)試、會試、殿試三級。

  鄉(xiāng)試是由南、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。地點在南、北京府、布政使司駐地。每三年一次,逢子、午、卯、酉年舉行,又叫鄉(xiāng)闈??荚嚨脑噲龇Q為貢院??计谠谇锛景嗽?,故又稱秋闈。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(jiān)生均可應考。主持鄉(xiāng)試的有主考二人,同考四人,提調(diào)一人,其它官員若干人。考試分三場,分別于八月九日、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。鄉(xiāng)試考中的稱舉人,俗稱孝廉,第一名稱解元。唐寅鄉(xiāng)試第一,故稱唐解元。

 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,又稱禮闈。于鄉(xiāng)試的第二年即逢辰、戍、未年舉行。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,考期在春季二月,故稱春闈。會試也分三場,分別在二月初九、十二、十五日舉行。由于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,同考官的人數(shù)比鄉(xiāng)試多一倍。主考、同考以及提調(diào)等官,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。主考官稱總裁,又稱座主或座師??贾械姆Q貢士,俗稱出貢,別稱明經(jīng),第一名稱會元。

  殿試在會試后當年舉行,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。明憲宗成化八年起,改為三月十五。應試者為貢士。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,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。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,只考時務(wù)策一道。殿試畢,次日讀卷,又次日放榜。錄取分三甲:一甲三名,賜進士及第,第一名稱狀元、鼎元,二名榜眼,三名探花,合稱三鼎甲。二甲賜進士出身,三甲賜同進士出身。二、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。一、二、三甲通稱進士。進士榜稱甲榜,或稱甲科。進士榜用黃紙書寫,故叫黃甲,也稱金榜,中進士稱金榜題名。

  鄉(xiāng)試第一名叫解元,會試第一名叫會元,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,合稱三元。連中三元,是科舉場中的佳話。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黃觀和正統(tǒng)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。殿試之后,狀元授翰林院修撰,榜眼、探花授編修。其余進士經(jīng)過考試合格者,叫翰林院庶吉士。三年后考試合格者,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、檢討等官,其余分發(fā)各部任主事等職,或以知縣優(yōu)先委用,稱為散館。

  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,英宗以后,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內(nèi)閣的局面。

  明代鄉(xiāng)試、會試頭場考八股文。而能否考中,主要取決于八股文的優(yōu)劣。所以,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。八股文以四書、五經(jīng)中的文句做題目,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。措詞要用古人語氣,即所謂代圣賢立言。格式也很死。結(jié)構(gòu)有一定程式,字數(shù)有一定限制,句法要求對偶。八股文也稱制義、制藝、時文、時藝、八比文、四書文。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,一般分為六段。以首句破題,兩句承題,然后闡述為什么,謂之起源。八股文的主要部分,是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四個段落,每個段落各有兩段。篇末用大結(jié),稱復收大結(jié)。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(jīng)義(主要來源于朱熹注解)演變而成。八股文的危害極大,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,是維護封建專制統(tǒng)治的工具,同時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。明末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:“八股盛而《六經(jīng)》微,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”。又說:“愚以為八股之害,甚于焚書?!?

  科舉是善政,要不然也不能實行千年之久,還培養(yǎng)出那么多的英雄人物,八股才是一切罪惡的本源!

  所以王維打算放寬八股制度,任由考生自由發(fā)揮,以重新激發(fā)科舉的活力!而且為了方便和節(jié)省,恩科一切從簡從寬。

  另外,王維還在腦中思索明末的進步人士,考慮自己是不是也推薦幾個,但他不知道的是,有時候所謂的進步人士放在不同的位置,就不一定能發(fā)揮出其本來的才能……

手機上閱讀

點擊或掃描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