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本書小說閱讀網(wǎng)
當前位置:首頁>歷史>明末風雨小說最新章節(jié)(清泉2010南京)全文免費閱讀

第九章 武 器 庫

小說:明末風雨作者:清泉2010南京時間:2020-12-17 18:04:57

  來到外面,隔著老遠,就聽見張海那特有的大嗓門,在那里高聲的嚷嚷著。李鴻星不由的加快腳步向外走去。

  只見張海正站在一輛馬車上,頭戴一頂六瓣圓帽鐵盔,紅色的盔櫻隨風飄舞。身穿一件黑色的,對襟開的齊腰鐵甲,胸前兩側,各有一個黃銅護心鏡,隨著陽光的照耀,不時散出耀眼的光芒。(參見明定陵出土的齊腰甲,外形和現(xiàn)在的馬甲類似,只不過是鐵的而已)張海手中還揮舞著一柄丈二的大關刀,正在那里得意洋洋的炫耀著。

  李鴻星見狀,不由的好笑,也就沒有急于過去,先站在遠處觀瞧著。

  正在馬車上威風凜凜,得意洋洋的張海,突然看到了站在遠處的李鴻星,他趕忙停了下來,隨即跳下馬車,擠開人群,快步向李鴻星走來,一邊走還一邊笑著高聲炫耀道:“哈哈哈,李大哥,你看看,我這身怎么樣?威風吧!”

  李鴻星見此,也大聲的夸贊道:“威風,真威風。我張海兄弟穿上這一身,一看就是個大將軍,比昨天的周大民強的多了。”

  張海聽到這里,就更開心了。他咧著大嘴,高聲笑著解釋道:“哈哈哈,李大哥,武庫里面的好東西,都讓周大民他們,都快要全搬走了,就給咱們留了八幅鐵甲、三百套棉甲,還有一些兵刃。我聽人說,光鐵甲他就拿走了幾百幅,還有兩三千多套棉甲,就給咱們留了這么點東西?!?

  李鴻星聽聞后,卻只是淡然一笑:“其能夠給咱們留一些,已經(jīng)很不錯了,咱們自己也要知足呀,白吃棗還能嫌核大。”

  張海聽后,就嘿嘿的傻笑了一會,隨后又高聲言道:“不過武庫里面的兵器到是蠻多的,畢竟也是三邊五鎮(zhèn),十幾萬軍隊的兵器庫,還有不少的‘鴛鴦紅襖’和帳篷,具體的數(shù)目暫時也清點不清楚,不過我把盔甲和一些兵器都帶了過來,還又拉了不少的帳篷和軍襖?!?

  李鴻星聽到這里,不由的面帶喜色,高興的朗聲吩咐道:“哈哈哈,不錯,咱們正缺這些東西。一會你把這些東西,先運到外面的營地里面?,F(xiàn)在天寒地凍,你把鴛鴦紅襖和一些帳篷交予丘健,讓他先給大家發(fā)放下去,給大家御寒取暖?!?

  鴛鴦紅襖做為明朝兵卒的標準軍服,雖然防御力是比較差,但作為衣服來講,保暖性還是不錯的,剛好外面的很多流民都衣衫襤褸,衣不裹體,這些衣服也能夠當做冬衣,御寒取暖使用。

  張海連忙趕緊應下,隨后又略微遲疑了一下,對著李鴻星緩慢吞吐道:“李大哥,我在武庫里面還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火器庫,里面放了不少火槍和火炮,周大民他們嫌火槍使用不安全,火炮又太重,嫌麻煩,就沒有拿,你看咱們還要拿嗎?”

  由于明末時期匠戶的待遇比較低,在加上后期,也沒有質量上的嚴格要求,所以造成明末的火槍制作都比較粗略,在加上兵卒使用上的不當,很容易發(fā)生炸膛,給兵卒們帶來傷害,所以一般的兵卒都不愿意使用火槍,嫌危險性太大,準確性又太低,所以周大民也就沒有拿這些火槍。

  李鴻星聽聞還有不少火槍和火炮,不由的驚喜異常,他十分興奮的高聲喊道:“竟然還有不少火槍和火炮,真是意外之喜呀。走,你陪我先去看看,說不定還能從中找到一些好東西呢?!毖粤T,李鴻星就急促的向外面快步行去。

  對于李鴻星而言,未來火器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,這是發(fā)展的必然趨勢。雖然現(xiàn)在的火器,還是比較原始和落后的,但對于一個未來在鐵血里面閑逛,只能靠一些武器的圖片,來解饞的憤青來說,能夠近距離的接觸火槍和火炮,還是讓人十分期待的。

  張海見狀,先給手下的人交代了一聲,讓人把盔甲、兵器、帳篷、衣物先送到城外的營地里面,交給丘健,并讓丘健先將衣物,和帳篷先發(fā)放下去。等他交代完畢后,就趕緊快步的,向李鴻星那邊小跑而去。

  等興奮的李鴻星和張海,趕到武庫的時候,張海已經(jīng)累的是汗流浹背,氣喘吁吁。

  李鴻星見狀,不由的笑著打趣道:“哈哈哈,誰讓你穿著一身鐵甲趕路,你也不知道先脫下來?!?

  張海喘著大粗氣,好一會才緩過來,斷斷續(xù)續(xù)地回道:“那你也不用走那么快呀,害的我是緊趕慢趕的,讓我先歇歇,喘口氣,真是累死我了?!?

  等張海稍微歇了會后,就帶著李鴻星往火器庫行去。行到半路上又碰見了,同樣也穿了身齊腰鐵甲的劉志勇,只見其手中拿了一桿長槍,正在那得意洋洋的踱來踱去。

  李鴻星見狀不由的好笑,扭頭對著旁邊的張海笑著打趣道:“看看你倆這騷情的樣子,("騷情"用陜西方言解釋就是看把你能的,指的就是那些行為舉止高調、張揚的情形)穿了身鐵甲就不曉得的自己姓什么了?!?

  張海聽后也只是,嘿嘿的傻笑了兩聲。劉志勇看到他倆后,臉上堆著笑,手中拄著長槍,踱著方步,緩慢的行了過來。

  張??吹絼⒅居碌倪@番樣子后,也不由的大聲笑起來:“哈哈哈,看看,他比我還能夠顯擺,連路都不會走了?!?

  劉志勇聽后,也不由的笑起來,隨即又大聲申辯道:“還說我呢,也不知道是誰第一個就穿上鐵甲,當時得瑟的樣子,到現(xiàn)在還穿著呢?!?

  幾人又打笑了一番,等笑的差不多了,李鴻星緩聲言道:“好了,好了,都別鬧了,還是快點帶我去火器庫看看?!睆埡:蛣⒅居码S即也停止了打鬧,領著李鴻星快步向后面行去。

  等到了后面的火器庫,劉志勇先推開其中一間房子的大門,隨后向李鴻星解釋道:“李大哥,這間大房間里面放的都是各種火銃、火槍,大概有幾千桿的樣子,我們也都沒有仔細清理?!?

  等門開后,李鴻星連忙快步走上前去。只見一間大房間里面放滿了各種火槍。有的是用繩子直接就捆綁在一起,堆在地面上。有的是靠在墻壁立起來堆放著。另外還有不少是裝在大木箱子,放在地面上,不過箱子蓋已然全部都打開了。

  李鴻星隨手從身旁的木箱子里面,隨意取出一桿火槍來,拿在手中仔細端詳著。這是一把火繩槍,前面的槍管就有一米多長,槍管也有些粗糙,外面摸上去,略微有些硌手。李鴻星又將手指塞進槍管里面,手指剛好能夠塞進去。

  李鴻星雖然以前,也是經(jīng)常泡鐵血的人,可畢竟只是紙上談兵而已?,F(xiàn)在這火槍的分類和好壞,他可真分辨不出了。他見此,只有苦笑了一下,輕輕搖了搖頭,隨即將手中的火槍又放了回去。

  他在這里又四處的轉了轉。里面火槍的類型還真不少,除了普通的火繩槍,還有不少多管火槍,(三管的是三眼銃,五把槍管在一起的是五雷神機,還有七星、八斗銃)在其中,他盡然還看到一些只有尺把長的短手銃(明稱‘手把口’,是給炮兵防身用的手銃)。

  李鴻星又拿起了一桿槍管較細長的火槍來。這把火槍,做工相對較為精細,槍尾部是個木制的彎型槍托,槍管上還有準星和照門。槍底下還有個扳機,扳機連接著鳥嘴夾,應該是夾火繩用的??蹌影鈾C后,鳥嘴夾上的火繩就叩向藥池,點燃火藥,發(fā)射出彈丸。

  這估計可能就是著名的鳥銃了,可惜該槍的好壞他就分辨不出了,看樣子必須得找個專業(yè)的人士來挑選一些質量較好的火槍了,特別是這樣的鳥銃,要多挑選些質量好的來用。

  李鴻星把手中的鳥銃放了回去,又向前走了幾步,突然看到了一桿比較特別的火槍,他連忙拿起掂在手中。只見這把火槍長近五尺左右,掂了掂有六七斤重的樣子。這把火槍與鳥銃相類似,但最大的差異在槍管的尾部。這把槍可是屬于后裝槍,槍管的底部,是一個類似現(xiàn)代子彈的‘子銃’。

  李鴻星見此,不由的輕笑了起來,這應該就是明末著名火器專家,趙士楨所發(fā)明的‘掣電銃’了。這種火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的后裝槍了,也可以稱作是佛郎機火槍。

  他兼取火繩槍和佛朗機火炮之長處,在火繩槍的基礎上引入佛朗機火炮的裝填發(fā)射方式,即采用子銃:整槍附帶數(shù)個子銃,子銃中事先裝填好火藥和鉛彈,作戰(zhàn)時將子銃放入槍膛,射畢后退出空子銃,將另一個裝填好的子銃裝入繼續(xù)發(fā)射。這樣大大加快了發(fā)射速度,而子銃則好似現(xiàn)代的將火藥內置的子彈,擊發(fā)后彈出彈殼。可惜這槍由于制作和使用上的一些缺陷,也只是曇花一現(xiàn),沒有能夠在歷史上大放異彩,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。

  想到這里,李鴻星不由的一聲長嘆,由于看到了這,中國古代唯一的一桿后裝槍,李鴻星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來。他隨即就把這桿火槍拿在手中,另外再多取了幾個‘子銃’,隨后他又順手將這些,都交給了身后跟隨的劉志勇手中?!皫臀蚁饶靡幌?,回頭了再交給我,這個很重要,千萬別忘了。”李鴻星鄭重的對著劉志勇言道。

  劉志勇頓時有些恍然,迷惑的接過了火槍和子銃,拿在手中,心里卻不由的嘀咕起來:火槍有什么重要的,操作麻煩,使用還危險,搞不好就容易炸了。要是真的重要,就拿一桿有什么用呀。雖然心里不滿的嘀咕著,但還是老老實實的,拿著火槍,繼續(xù)跟在李鴻星身后。

  李鴻星找到了一樣好東西,心里不由的高興起來。他又繼續(xù)轉著,快要轉完的時候,突然看到墻角的地上,放著一堆的長槍,槍長估摸在一丈左右。他不由的覺的詫異,長槍這東西怎么放在了火器庫里面了?他快步上前,仔細一看,原來不是木制長槍,而是一些連槍管長達近一丈的,超大超長超粗的火槍。

  李鴻星見此,心中不由的一動,連忙快步上前,伸出雙手拿起一桿大槍來。第一感覺就是重,估計有二十多斤重。這個應該就是明代《天工開物》里面講的‘九頭鳥’火槍了。這是一種大型鳥槍,發(fā)射的時候需要兩人操縱,一人在前充當槍架,將槍身架在肩上,另一人瞄準發(fā)射,或者也可以用支架發(fā)射,有效射程有兩百多米遠。在清朝的時候,他還有個更有名的稱呼‘抬槍’。

  這種兩人抬槍可以稱作是戰(zhàn)爭歷史上,使用時間最長的火槍,從明末開始使用,成名在清太平天國戰(zhàn)爭,和甲午戰(zhàn)爭中。甚至在近代抗日戰(zhàn)場上,中國人民還用他打擊日本侵略者,真是縱橫三四百年的烽火狼煙,可以稱的上是‘史上第一槍’了。

  李鴻星撫摸著這桿大抬槍,不由的感慨萬千。沉思了半響,李鴻星抬起頭來,對著后面的張海,和劉志勇輕聲叮囑道:“一會你們找人把這些‘九頭鳥’火槍,全部給我找出來,然后全部運到城外的營地里面。另外把火器庫的火藥也清點一下,竟可能的也都給我運到外面的營地里面,存放起來?;鹚幰獑为毚娣?,要遠離人群,要防火,防潮、防雨,要派人仔細看管起來?!?

  這種‘九頭鳥’抬槍,由于槍管粗、厚,倒是炸膛的危險要小的多,使用起來安全性要大的多。而且火力猛(裝的是散彈,一顆大鉛彈加九顆小鉛彈),一般的盾牌都擋不住,射程也遠,兩百米的有效射程,足以對付一般的火槍手和弓箭手了。雖然射速慢,兩三多分鐘時間才發(fā)射一發(fā),但對于李鴻星而言,對付一般的流寇或者官兵已經(jīng)足夠了,又不是跟滿清的精銳騎兵對抗。這里看樣子有近百桿抬槍,這要是一起開火射擊,想象著上百門小炮齊射的場面,嚇都把人給嚇死了。李鴻星想到這里,臉上也不由的泛起了笑容。

  張海和劉志勇聽說讓他們把這些粗重的‘九頭鳥’火槍全部運走,張了張嘴,想說些什么,最終還是沒有說出來。一想,算了,李大哥讓搬,咱們就找人搬唄,想那么多干啥。接著這二人就出去找人,找車,搬火槍和拉火藥去了。

手機上閱讀

點擊或掃描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