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本書小說閱讀網(wǎng)
當前位置:首頁>歷史>撥亂反正在宋朝小說最新章節(jié)(肆胖子)全文免費閱讀

第十章趙佶

小說:撥亂反正在宋朝作者:肆胖子時間:2020-12-17 18:13:20

  

  而后這一年春秋兩季的斗球聯(lián)賽開始正式的定型,從而出現(xiàn)在大宋百姓面前,而以往那些蹴踞等游戲,開始不在受到人們的青睞,除了少數(shù)的死忠者之外,那蹴踞的觀眾也越來越少,各大蹴踞聯(lián)迫于生機紛紛改弦宜章,推行斗球運動,由于這些蹴踞聯(lián)社之人雖然體力不是極佳,但卻是有一定水平的,而且又將那蹴踞當中腳法的運用,與斗球聯(lián)合起來,反倒是各個新由蹴踞聯(lián)社改成的斗球隊,水平后來狙上,除了周宇所指揮和訓練的周家斗球隊贏面較多之外,那些其他的斗球隊居然都不是這些蹴踞聯(lián)社所派出的斗球隊的對手,其中由那齊云社新近成立的斗球隊更是所向無敵,在與周宇所領導的周家斗球隊的比賽之中竟然勝負各半,一時之間,這斗球賽場上風起云涌,豪杰輩出,使得那斗球更加風靡起來,赫然成了大宋第一運動。

  在這之后周宇又是和人聯(lián)手鞏固了自己的資本,接著在一次閑暇之下,周宇翻看那朝廷新近修訂好的道臧,發(fā)現(xiàn)一篇名為《白雪圣石經(jīng)》的經(jīng)文,感覺到很有意思,仔細一讀才知道原來這篇《白雪圣石經(jīng)》,卻是先用白堊、白石為原料,通過反復燒煉,先變成第一煉:圣石。再以圣石為基料,一共煉二十一遍,每遍都加入不同的藥物,如草木灰,鉛,汞,銅,鐵,錫等,得到不同顏色的“玻璃石”,還有潛龍碧波石,光明砂耀石,瑟瑟碧玉光石,日月光華五色石等不同名稱。這不是玻璃是什么,而且是彩色玻璃,這個時代的人可真是聰明啊,石料都要銼成粉,然后都要燒成火色,燒至少一伏時,見風即硬。尤其是當周宇看到“隨模成物器,通透表里,光明可愛,造化水晶”這些字眼,簡直樂壞了,這不是玻璃是什么?同時周宇還在其中發(fā)現(xiàn)了一種關于那六一泥的制造方法。

  造六一泥,用礬石、戎鹽、鹵鹽、輿石四物先燒之二十日,東海左顧牡蠣、赤石脂、滑石三物合前四物凡七物,分等,多少自在,合搗萬杵,令如粉,于鐵器中合裹,火之九日九夜,猛其下火,藥正赤如火色,可復搗萬杵,下絹篩,和百日華池為泥。凡煉丹,皆要使鼎器上下合口處密閉合縫,否則丹精泄漏,便成不了丹了。六一泥便是合口之藥。又云六物合一物,仙家秘之。易云:天一生水,地六成之。六物取自于地,與華池神水相合,故名六一泥,又名固濟神膠。

  周宇看到這里赫然發(fā)覺這不就是那簡易版本的水泥么,周宇這才明白過來,這個世界雖然不像自己的前世那樣,由大周太祖時期就開始了物理化學的系統(tǒng)認頂定,開始在學習系統(tǒng)之中開始加入那物理化學方面的研究和傳授,但是在這個世界則將這些都融入了道家的煉丹之術當中,周宇立刻清楚只要將自己前世關于這些東西模糊的記憶和那現(xiàn)在當世之中道家煉丹之術結合起來,一定會弄出一些自己需要的東西,于是接下來周家又開始了一段發(fā)展的過程,又為周宇弄來了一頂喜好丹道的帽子,等現(xiàn)在周宇回想起來,赫然發(fā)覺,現(xiàn)在的周家已經(jīng)不是一個可以輕易撼動的存在了,周宇現(xiàn)在終于安下心來,要享受自己美好的生活了,這時耳邊忽然傳來了那嘈雜的歡呼聲,周宇結束了自己對于轉世以來多年的回憶,周宇聽到這歡呼上聲就知道,自家斗球場的一場新的斗球比賽開始了。

  先不說那周宇在自家酒樓的樓頂上觀看那斗球比賽,那作為這朝廷官員的高俅,正跟著一小黃門在大宋的中心,東京汴梁的皇城之中穿來穿去,在經(jīng)過數(shù)道防守嚴密的宮門之后,那高俅來到了一座大殿之外,那小黃門讓高俅在殿門之外等候,自己進去通報,高俅就老老實實的站立在殿門之外。

  高俅一直不清楚,為什么官家在今日自己沐修的日子,把自己傳詔過來,雖說現(xiàn)在那漕糧已經(jīng)入京,天氣也開始專涼,但是卻還是留有一絲署意,而官家召見自己總不能穿的不成體統(tǒng)吧,只得穿戴整齊的過來,現(xiàn)在又在皇城之中走了一陣,這汗已經(jīng)是下來了,現(xiàn)在在大殿門口一等,那皇城之中不知為何,卻比別的地方風大,這大風一吹,那汗卻又縮了回去,讓高俅只覺得脊背一陣發(fā)涼,十分的不舒服,不過雷霆雨露俱是君恩,這高俅也只有自己深受著,不過高俅又想起來,官家對自己卻是非常不錯的,正在那高俅胡思亂想的時候,那大殿的門又開了,開始的那個小黃門又出來了,然后朝那高俅道:

  “高大人,官家叫您進去!”

  高俅一聽,趕忙從那袖袋之中取出一個荷包,極其快速的塞到那個小黃門的手中,那小黃門用手一捏,臉上露出一絲笑意,不著痕跡的將荷包收入袖中,然后悄悄的對高俅道:

  “官家現(xiàn)在正在寫字呢!高大人你好事近了!”

  那高俅一聽這才放下心來,先掏處絲帕,搽搽臉上的汗?jié)n,然后將衣服整了整,才輕輕的跟著那小黃門從那推開了一條門縫的大門走進大殿中,跟著那小黃門,高俅又走了一小會,來到一書房前,那小黃門帶著高俅進入書房,來到一總管模樣的人面前,然后一行禮,就退了出去,那高俅朝那總管模樣的人一行禮正要開口,那總管模樣的人趕緊制止,然后朝書房里側抬了抬下巴,那高俅順著一看,就看見有一人在一丈八條案上寫著些什么。

  這寫字之人身著一件上有暗花的素色直裰,頭頂之上沒有戴冠,反倒帶著最近十年來才流行的,與衣衫同一顏色質地的“東坡巾”,面容清秀,看上去十分的年輕,應該不到三十歲,嘴唇之上留有兩撇胡須,一看就知道是精心修理過的,給那年輕的臉上又增添有一絲威嚴,此人正是先帝哲宗皇帝的兄弟,被封為端王,現(xiàn)已經(jīng)成為大宋皇帝六年之久的,自號“教主道君皇帝”,的大宋如今的君主,崇寧皇帝趙佶。

  這趙佶將一篇字寫完之后,那大內的總管楊戩,也就是站在高俅身旁這人,立刻走上前去,來到那趙佶的身邊輕聲說道:

  “官家,高大人來了!”

  那趙佶一聽這才將審視自己作品的頭抬起來,看了看在遠處的高俅笑著說道:

  “高俅你來了,過來看看朕這一幅字寫的怎么樣?”

  那高俅一聽,趕忙走上前來,邊走還邊笑著說道:

  “官家又在取笑微臣了,官家是知道的微臣不過是一個混混出身,攏共才沒有念過幾年的書,怎么敢在官家這大宋第一書畫圣手面前來品評文字!”

  這趙佶笑罵道:

  “你這滑頭,別人不清楚,難道朕還不清楚你的底細,你文章抄寫的功夫,就是那蘇軾蘇子譫都佩服的,要不然怎么會把你推薦到王駙馬手上,到后來你又怎會到朕端王府,好了不用再裝了,你隨意品評便是,若是說錯了朕定不會怪你的!”

  聽得趙佶這么一說,那高俅才慢慢的挪到這丈八條案的一側,然后仔細觀看起,平鋪在那條案上的,由趙佶新寫的一幅字來,其實先不用看字,那高俅就知道這幅字是絕對是錯不了,這官家號稱書畫圣手,如果自己寫的不滿意的話,是不會讓別人看的,再說這書寫的工具,這紙高俅手指在所書的紙面上輕輕的一劃,然后掃了一眼那紙左下腳的暗記,就知道這是澄心堂紙,而且是南唐皇宮的舊藏。

  這澄心堂紙據(jù)說是李后主嫌蜀箋不能長期保存,后來南唐的紙工,按照李后主的意圖,造出了這種澄心堂紙。這澄心堂紙膚如卵膜,堅潔如玉,細薄光滑,冠于一時自首至尾,勻薄如一被李后主定為南唐供品,雖然現(xiàn)在仍有產(chǎn)出,但世人仍認為只有李后主在位時期所產(chǎn)的澄心堂紙為最佳,高俅最早一次看見,那還是在王駙馬府上當差時看見的,據(jù)說是當年蜀國公主帶來的陪嫁,攏共才一刀,那王駙馬十分愛惜,一直不舍得用,保存至今,當日還是自己為王駙馬整理庫房時,才的王駙馬允許,才看了一眼。

  接著那高俅又掃了一眼那放在一旁的硯臺,只見是一方端硯,這端硯乃是天下名硯之一,自唐時就有產(chǎn)出,而自己被封為端王的官家成了大宋之主之后,這端硯就被稱為天下第一硯,這一旁的硯臺是一方魚腦凍端硯,質地高潔,石質特別細膩,確如“小兒肌膚”那么嫩滑。魚腦凍是端溪硯石中質地最細膩、最幼嫩、最純凈之處,其色澤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,“如澄潭月漾者”,是“水肪之所凝也”,即所謂“白如晴云,吹之欲散;松如團絮,觸之欲起?!边@方硯的有魚腦凍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,外圍有胭脂火捺“包圍”著,其色澤鮮艷,紫中帶紅。硯側用隸書刻有十四字銘文:“青牛粗解耕耘債,啃草坡頭臥斜陽?!?

  高俅一看到這十四字銘文不由倒吸一口涼氣,心中暗道:“竟是此硯!”原來是在唐末時這端硯出了三方極品,乃是一石三硯,每一方的硯堂在浸水之后都會出現(xiàn)一只動物之形,為大自然的天然造化,世上奇觀。這三方硯中,一方所現(xiàn)似猴,為千金猴王硯;一方所現(xiàn)如鶴,為鶴硯;一方所現(xiàn)像臥牛,為青牛硯。并稱為“白鶴啄松,青牛眠草;瓜迭垂實,獼猴捧桃”。這三方硯臺都被唐王室收入宮中,由于那唐王室自稱是老子之后,所以這青牛硯為三硯之首,不過唐亡之后,那三硯就流失不見,沒有想到今天卻又在這里看見了,據(jù)說只要在這去青牛硯的硯堂之中滴入清水,就會顯現(xiàn)出一頭青牛臥在一片青草中形象,當真是好寶貝。

  順道的高俅又看了看在青牛硯硯堂之中殘存下來的少許墨汁,只見其色澤漆黑油亮,如汁如膏,在青牛硯的硯堂正中聚集成一個扁平中凸的墨團,隨著那陽光的照射,那墨團里不時反射出絲絲的紫光,而在硯臺的旁邊還放著小半段殘墨,那殘墨其堅如玉,其紋如犀,磨墨的那頭,還被磨出一道刃口,看樣子還十分的鋒利,在殘墨上還留有一個殘缺的印記,高俅依稀可見是一個纂書的李字,看到這個李字高俅心中一動,忙用力吸了吸這墨汁的味道,其味清香宜人,提神醒腦,似蘭似麝,這就不會錯了,高俅心中認定這就是李廷珪墨。

  看到這一切,那高俅不禁心中感嘆這皇家的氣派,這李廷珪乃是家傳制墨之術,李家造墨松煙輕、膠質好、調料勻、錘搗細,據(jù)說存放五六十年后,仍“其堅如玉,其紋如犀”。李廷珪造墨技術尤高。所造墨“其堅利可削木”,抄寫《華嚴經(jīng)》一部半,才研磨下去一寸,存放數(shù)百年,研磨時尚有“龍腦氣”。世人稱之為“天下第一品”,那南唐李后主更是因為這李廷珪造墨之術,賜他國姓李,所以才稱之為李廷珪。

  自本朝太祖時起,就有法令,以后皇帝詔書都用廷珪墨。每年徽州要向朝廷進貢一千斤墨,但皇帝所書詔書用墨不過是用李家沿襲那李廷珪造墨之術所制之墨,所以稱之為廷珪墨,而李廷珪親手所制之墨則被稱為李廷珪墨,如今這市面上廷珪墨已經(jīng)難尋,在慶歷年間一錠就要錢一萬,可更別說這李廷珪親手所制之李廷珪墨了,世人皆有言“黃金可得,李廷珪之墨不可得?!碑斈甏筇K學士得了比自己眼前長個半分的一段李廷珪墨,就樂了好幾天,還賞了自己等幾個在旁邊伺候的半個月工錢,還用這墨試著寫了一個墨字,查看墨色,結果還自己心痛的不得了,可是跟咱們這位官家比起來,也就算不得什么了。

  

手機上閱讀

點擊或掃描下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