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說:系統(tǒng)三國之我爹是袁術作者:寫成屎也完本時間:2020-12-17 18:34:50
克隆人:本能型基礎建設單位。只能按命令執(zhí)行任務,沒有自主意識??缮a建造已有科技范圍內的所有造物,也可訓練成民兵、士兵。生產需要:1000斤糧食/人。消耗:1.5斛糧食/月。壽命:1年。無生育能力。
袁耀的克隆人現(xiàn)在已經有35人了,按一天生產一人來算,代表袁耀已經“醒來”一個多月了。
自從晨議跟袁術要了個空頭支票“江東”后,袁耀就開始思考如何把歷史上孫策創(chuàng)造的成就據為己有,而“系統(tǒng)”自然就是袁耀的金手指,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思考如何有效的使用系統(tǒng),也就是克隆人的應用和科技樹的點選。
系統(tǒng)科技樹分“技術”和“制度”。
技術顧名思義,造紙術什么的都屬于此類,點選之后系統(tǒng)可以自動研究。
而制度則需要人為普及,例如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之類就屬于制度范疇,需要朝廷擬定,再全國推行加以普及才算完善。
這個活系統(tǒng)是干不了的,需要行政能力,也就是說得需要袁耀親自執(zhí)行,不能靠系統(tǒng)自動了。
前文已經說了東漢在科技樹里屬于帝國時代,已經跨過了“原始”、“奴隸”、“封建”等早期時代,而且已經擁有了帝國前期的主要科技和制度,例如《神學》、《文官制度》、《公會》、《金屬鑄造》等都已研究或普及完畢,剩下要研究的屬于帝國后期科技,主要有《羅盤》、《機械學》、《物理學》、《煉鋼》四項;需要推行普及的制度則有《教育制度》和《騎士制度》。
推行制度都是有領地之后才能干的事,袁耀還不需要考慮,現(xiàn)在要做的就是從《羅盤》、《機械學》、《物理學》及《煉鋼》這四項科技中,選一個先交給系統(tǒng)研究。
《羅盤》屬于航海技術,研究完畢后就可以提高海上航行能力,并且可以制造風帆海船,建造海港等功能,而現(xiàn)在漢朝船只還屬于槳帆船。
研究《羅盤》科技需要183天時間。
《機械學》可以改良器具提高效能,關鍵還能激活幾個史上很有名望的弓弩——諸葛連弩和神臂弓。
研究《機械學》科技需要237天。
《物理學》是未來的基礎及自然科學的啟蒙學科。不過處于帝國時代的物理學作用還不大,可以改良大型器械,例如投石機、床弩和弩炮等。
研究《物理學》同樣需要237天。
《煉鋼》在漢末已經能使用百煉鋼和炒鋼技術了,著名的大漢環(huán)首刀就是鋼制武器,還差一個灌鋼法就算完成帝國時代的煉鋼技術了,所以研究時間也是最短的,只需要79天。
《羅盤》之所以比機械和物理學時間稍短,主要歸功于中國四大發(fā)明之一的指南針,為羅盤縮短了50多天的時間進度。
這四項科技從感性上來講,袁耀最想先研究的是《機械學》,因為可以制造諸葛連弩!這玩意在三國史上可是大大有名啊,簡直就是古代重機槍。
至于《物理學》現(xiàn)在只是改良春秋時代就已經有的攻城器械,所以暫時不急用;煉鋼所需時間雖然最短,但已經有了炒鋼和百煉鋼,那未完成的灌鋼法也只是提高鋼的產量,所以也不是最急需的。
剩下就是《羅盤》了,考慮到下一步目標就是進軍江東,跟水軍有關的技術應該是最急需的。
研究完《羅盤》就可以制造全風帆戰(zhàn)艦,在面對現(xiàn)在的槳帆船時,應該會有技術優(yōu)勢,雖然暫時沒辦法制造火炮,弄出個一級戰(zhàn)列艦什么的,但是若能把床弩弄到船上是否可以制造出彈射戰(zhàn)列艦?
這個想法一出現(xiàn)在袁耀腦子里就再也揮之不去,只是他很奇怪,歷史上為何沒有出現(xiàn)彈射戰(zhàn)列艦這種戰(zhàn)船,難道不合實際?
袁耀決定親自試試。
所以最后袁耀狠下決心把諸葛連弩放一邊,先研究《羅盤》科技來增強水軍建設。
壽春東南有一湖名叫瓦埠湖,全長兩萬余丈,水面最寬兩千六百丈,最窄處只有百余丈,有支流可直通淮水。
袁耀在此處買了一座現(xiàn)成的船塢招了些船匠,準備試造彈射戰(zhàn)列艦收集數(shù)據。
系統(tǒng)生產出的克隆人可以用來制造床弩和弩炮,造戰(zhàn)列艦他們幫不上忙,只能用雇傭船匠來造,因為克隆人無法制造科技樹里沒有的東西,教也不行,他們沒有學習能力,就如機器人一樣只能按系統(tǒng)賦予的程序工作。
但同樣他們工作起來也如機器人一樣精準穩(wěn)定,造出的床弩等軍械性能比自然人造的要好一點。
漢朝建造戰(zhàn)艦的理念就是想辦法把城池搬到水上去,把水戰(zhàn)打成攻城戰(zhàn),所以戰(zhàn)船上的樓層越高越好。其中單層的戰(zhàn)艦叫艨艟;雙層的叫斗艦;三層以上的就叫樓船了。
攻城器是沒法放到這些樓層里面的,除非把樓層再加長加寬,但那樣船只就會過于頭重腳輕,容易翻覆,就算不翻也會因為過度搖晃無法瞄準射擊。
按袁耀的設計要求,船匠們給出一個方案就是把現(xiàn)成船體上的上層建筑取消,下層不變依然是船槳室,然后把攻城器左右兩排安裝在甲板上,風帆置船頭,船尾置指揮艙和尾舵等必要建筑,最終設計出一款單桅槳帆上甲板彈射戰(zhàn)列艦。
這個設計比較保守變動不大,但成功率最高。
而袁耀最想實驗的是風帆戰(zhàn)列艦,所以他給出的設計是把下層甲板的漿室改成戰(zhàn)斗甲板放攻城器,上層建筑除了必須存在的功能建筑外也全部取消,然后在船體的前、中、后共放三根桅桿掛帆。
這種設計完全就是照搬后世的三桅風帆單甲板火炮戰(zhàn)列艦,設計理論是經過歷史驗證的,應該沒有問題,但袁耀擔心的是東漢的技術能否和未來理論混搭成功,所以還需要看結果。
袁耀決定兩種設計各造一艘,槳帆戰(zhàn)列艦的武器安置為弩炮,風帆戰(zhàn)列艦安置床弩,投石機個頭太大準頭又差,現(xiàn)在實驗船太小暫不考慮。
床弩是加大版的弩,中國春秋時期就已經應用了,是靠弓弦彈力發(fā)射的是粗重的矛箭,穿透力強,射程最遠能達近千步,不過這個射程是打城池或軍陣這種大目標的,在水上射船只必須測試出一個精準的有效射程才行。
弩炮是加大版的彈弓,歷史上是希臘人在公元前4世紀發(fā)明的,系統(tǒng)中有收錄,但在漢朝卻沒有,所以只有克隆人會做。
弩炮是靠扭力發(fā)射十漢斤到一百漢斤不等的石彈丸。所謂的扭力就是將兩束馬鬃、皮繩或動物肌腱使勁扭轉,松開后產生的還原彈力即為扭力。射程比床弩近了很多,只有兩百步遠,但由于使用的是石彈,所以破壞力卻大的多,就如后世火炮的實心彈一樣。
兩種攻城武器的大小也不同,床弩較寬,在試驗船上一側只能并排放四座,兩側共八座;弩炮窄長,在同樣的船體上可以如拉鏈一樣左右錯開放十座,也就是說單弦可放五座弩炮,比床弩多一個輸出。
床弩和弩炮各有優(yōu)劣,因為是實驗,所以袁耀決定把兩者分別放在兩種船型上,用事實來說話。
熟話說的好:“是騾子是馬,拉出來溜溜?!?
……
手機上閱讀
點擊或掃描下載